Tuesday, August 19, 2014

养毛毛虫记

(刊载于《星洲日报/星云版》 [20140820] ,写于20140508

一天在修剪咖喱叶树枝时,发现叶梗上有一条绿得油亮的毛毛虫。我原想好意将之移驾他处,却突萌豢养念头,效尤儿子的幼儿园养昆虫观生态。

于是我轻折叶梗,连虫带叶装进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。两岁的儿子放学回到家,马上发现这位新住客,时而蹲下仰观,时而踮脚俯视,既好奇又兴奋。

不料翌日,毛毛虫居然上演“逃生”戏码,从空气孔里钻了出来。几经搜寻,才找到毛毛虫的下落,赶紧替换一个“保安森严”的盒子。

Tuesday, August 12, 2014

上海之旅(序)——神州的风华之都

距离上次出国半年后,今年七月初小鱼到上海出差,我也随同小度蜜月。这次没带上博彦,交由外公外婆代顾,这是博彦第一次与我们分开这么久。虽有点小担心,但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,学习放手和放心。

去上海,是第二次到中国。十年前,跟小鱼去过北京,从此再没有踏足神州。筹备这趟旅程也有点仓促,出发前一个月才订机票,临行前一周,才草草规划行程。

上海之漫步篇(一):徐汇听梧桐语,多伦路寻文艺径

我们抵达上海的首两天,由留学复旦大学的苑妮师姐,教我们用徐行来细品上海味。上海没有秦砖汉瓦的历史建筑,可是19世纪的对外开埠,西方列强用各种风格的建筑楼群宣示地盘。一栋又一栋的老洋房,在徐汇区的法国梧桐庇荫下,看尽百年风霜。

上海之新文学篇(二)——走近鲁迅

鲁迅,对读中文系的人而言,是个令人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可望又不可即的历史人物。这个名字,已成为旧文学转型为白话文学的鲜明符号。

我从未如此深切感受过,鲁迅也有血肉之躯,跟我们一样需要吃饭睡觉;这趟鲁迅路线,我是如此亲近这位巨人的日常生活。

上海之中西篇(三)——南京步行街、外滩

我们在上海的首两天,下榻的酒店临近南京东路站,之后搬到提篮桥站,可是南京东路站几乎是我们每天必经之地,因为这是一个连接多地的枢纽。

从南京东路站一出站,人潮从未因为不同时段而减少,尤其是步行街上,每当商场的第一盏霓虹灯亮起,人海就从四方涌入,极其壮观。这条曾被俗称为大马路,是上世纪初街道最宽、商店最大的商业中心。

上海之现代城市篇(四)——陆家嘴上立明珠、人民广场观闹市

东方明珠塔,是上海迈向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。大家到上海观光,总不能免俗地与这座塔留影为念。但这是1994年后才有的景象。2007年,明珠塔的高度被环球金融中心超越,而不久前上海中心大厦又刷新了沪上的天际线,成为第一高楼。

上海之弄堂篇(五)——田子坊、新天地

在上海,可以看到现代化的新式商厦,也可以找到充满古早味的老房子。弄堂(即小巷的意思),是上海人特有的居住空间,也构成了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型态。

昔日的夏至弄堂里常有乘凉大军摆阵与邻里话家常,小孩们则嬉戏竞逐找乐子,还有卖点心的摊贩拉开嗓门高声叫卖。这种市井风情,是许多在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市民的集体回忆。

上海之名人故居篇(六)——宋庆龄故居、蔡元培故居、张爱玲故居

上海,是一个移民城市,许多中外名人访问或旅居上海,他们的足迹与轶事仍是今人的饭后谈。上海的故事,就由这些数百所的名人故居来演述。

走访故居不是旅行团的观光路线,但绝对是自助游的最佳选择,因为无需导游,也不怕赶场,可以静心品赏故居内的片砖只瓦、遗物旧照、解说讲板,感受大时代中提炼出来的伟人风范。这些名人如毛泽东、孙中山、宋庆龄、蒋介石、张学良、周恩来、黄兴、鲁迅、巴金、蔡元培等人,其故居都成为上海历史的一部分。

上海之小闲逛篇(七)——购物商场、书店街、服装街

上海是个名副其实的消费城,几乎每个地铁站都被购物商场攻下,商品的价位也根据地段分出高低。购物,是我们旅行最弱的一环。加上我们在苑妮师姐的指导下,使用淘宝网购,货达酒店,因此我们在购物商场内,除了食品,什么也没买。

上海之觅食篇(八)——素食、小笼包、生煎包

我虽茹素,但出门在外,我都不会刻意找素食馆子,因为我总会想到吃素的办法。在上海亦是如此,小鱼在小杨生煎吃生煎包,我就吃粉丝汤;小鱼在上海小南国吃红烧肉,我就吃红烧肉的拌菜豆结;小鱼吃万寿斋的馄钝,我就去隔壁家吃麻辣烫……要在上海吃肉边素,不会太难。

上海之行住篇(九)——地铁、酒店

地铁是每座先进城市必备的交通系统,上海的地铁线共有十几条,密密麻麻的站点和转乘点,叫人眼花缭乱。地铁票三种,一日票(18元)、三日票(45元)和交通卡(加值反复使用)。我们没有选择交通卡,因为考虑到退押金要到特定的站,有点麻烦。因此除了第一天使用磁浮卡赠送的一日票,之后我们就使用三日票。事后发现三日票,对我们这种“慢游行”并没有省很大,因为车资本来就低廉,我们到过最贵的地点也不过4元。当然倒是省下排队买票的时间,尤其有些售票机只收零钱,还要特地去服务台换零钱,日票还是有好处的。

上海之拾遗篇(十)——尾声

十年前读中文系时,对神州有太多向往,中国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,一个关于想象的故都梦。十年前去北京,还是一个黄毛丫头,除了兴奋大概没太多感悟。此行到上海,是重温当年没有读懂的中国近代史,尤其走在现代作家曾经走过的路上,现代文学史的脉络历历浮现。

Tuesday, August 5, 2014

一方乳泉

(刊载于《星洲日报》〈星云版/世界哺乳周系列文章〉 [20140806]

儿子初生时双眼还没睁开,就先用嘴巴含乳吸吮,作为他探寻世界的第一步。由于自己坚持全母乳喂养,长夜的育婴室往往只有我一位新手妈妈孤军作战,其他新生儿都在大快朵颐奶瓶大餐。我孩可是使尽吃奶之力,方得温饱。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,是儿子降临人世的第一堂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