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March 25, 2015

上海滩的人文风景

(刊载于《星洲日报/星云版》 [2015326,写于20141003

此行去上海,是生平第二次踏足神州。十年前的北京之旅,晃悠在记忆里的,是典型的赶鸭子跟团玩法。这次跟先生自助游,行程主权在握,更贴近理想中的慢游旅行模式。

上海,是中国迈入现代化世代的有力指标。陆家嘴上的天际线,在东方明珠塔于1994年傲立群芳后,更多更高更宏伟的巨厦不断刷新高度。但令我们惊喜的是,这座曾是最早贴近世界脉动的租借地段,即使在高速发展的洪流中,许多百年老洋房却也傲姿悠悠地,絮叨着一段土洋相兼、新旧交融的上海近代史。

而我们的泰半旅程,几乎都在穿越各处弄堂和走访名人故居完成的,这可是行前从未预想到
的收获。当然也多得苑妮姐一路带我们徐行细赏,这一年来她以留学生的眼光,所探视到的上海特色街衢,以及昔日西方列强用以宣示地盘的老洋房。

浓缩百年海派文化的武康路上,法国梧桐夹道成荫,夏蝉唧鸣,每经一段枝繁叶茂的行道树,又到了有故事的老洋房,作家巴金的、辛亥革命家黄兴的、《色戒》取景处的99号房……若非苑妮姐带路点名,恐怕擦肩而过也不觉有憾。

有些马路的横切口会矗立着巴洛克雕花的门楣,刻上什么“里”,里头是由中式四合院与西式联排屋所形成的通道,除了横七八竖的晾衣架,偶尔也会看到有人穿着家居服在修剪屋外的盆栽。这就是上海人特有的居住空间——弄堂。

上海的弄堂有别于北京的胡同,虽义同,实则异也。因为上海的弄堂是中西文化的产物,尽管同样洋溢着邻里串门子打交道的市井风情,但石库门(注)所营造出“深门大宅”的氛围,多少反映出上海人讲排场尚体面的经济优越感。

而今访客能深入其中、窥其堂奥的弄堂场景,莫过于田子坊和新天地了。当然这两处都是经由改造的旅游潮地,弄堂里的每个转角或分岔,都会遇到小清新的创意店铺,卖服饰、丝绸、纪念品、或有画廊、咖啡馆等。

然而,朴实的弄堂市井,是当我们走进鲁迅故居,才有了新体验。原来这位一代文坛巨匠,晚年隐于弄堂之内,与平民百姓共生共息。其实鲁迅这个新文化运动符号在整个上海虹口区,已有了一连串的标注:鲁迅故居、鲁迅纪念馆、鲁迅藏书室、鲁迅墓园和内山书店(内山完造是鲁迅的日本友人)。

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文学人物的日常生活。故居的二楼是卧房兼书斋,一张仅三尺长的小书桌,吐露了既海量又有份量的字字珠玑。底楼屋尾的厨房袅袅香气,鼻灵的邻里凭香估量,兴许是金针云耳蒸鸡、油豆腐焖排骨、咸虾黄豆芽烧肉……这些曾是许广平拟下的菜单,在鲁迅纪念馆内都成了封存的饭菜香。

倘若鲁迅是白话文学的先驱,那么张爱玲应是现代小说的标杆了。上海,曾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壮丽的文学舞台,她不仅交出了〈金锁记〉、〈倾城之恋〉、〈沉香屑〉等经典作品,也交出了一片痴心给胡兰成。可惜今日其寓所——常德公寓,却为私人住宅,不对外开放,对许多张迷而言,根本无从揭开这位传奇女子在上海的生活片段。

我们也像许多读者一样,即使不得其门而入,光是在公寓大门外悬挂的张爱玲故居铭牌上,看一下,拍个照,再抬头仰望一下六楼,试图让窥探心理得到一丝满足。

张爱玲曾在〈公寓生活记趣〉中透露“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”,因为即使归返乡下,“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,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!

既然张爱玲有那么强烈的念头想远离人群,这幢法式公寓的601室不对外开放,对张爱玲而言,何尝不是一种告慰啊!

上海滩的百年风云际会,百余处的名人故居,如毛泽东、孙中山、宋庆龄、蒋介石、张学良、周恩来、白崇禧、杜月笙、蔡元培、丰子恺、梅兰芳等人,都是走进上海近代史的一扇窗口。只不过,这些都不是热门或重点的旅行路线。


庆幸的是,这趟上海行,总算使我重温了当年没有读懂的中国近代史,尤其走在现代作家风雨兼程的路上,现代文学史的脉络更是历历浮现。十里洋场,穿透时光,在文人笔下成了一道含荣辱、融中西、怀新旧的文学场域。

註:石庫門,是聯排式里弄住宅的統稱,因大門以石為框,高墻厚門,猶如倉庫而得名。

後記:上海外灘發生跨年悲劇,造成大馬女生陳蔚魂斷異鄉,令人震驚又扼腕!我們也曾到外灘朝聖,對名勝地的人流如鯽仍歷歷在目,不料這人潮竟足以釀出人命。痛定思痛,願悲劇止於慎防,讓36位亡者靈安。

弄堂的入口处。

鲁迅晚年的寓所。

让张谜徒增好奇心的常德公寓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