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September 22, 2014

学舌记

(刊载于《星洲日报/星云版》 [2014年09月22日] ,写于2014年06月18日)

儿子尚未学会走路,就先会开口说话了。家婆说,小孩话说得早,命比较好,因为一句口令即可权充双脚,让大人带他四处去。

儿子才满一岁,第一个会说的单字是 “要”。这简直是个无往不利的妙字,只要儿子动手一指,动口一叫:“要!”几乎都可顺利达到他的目的。家婆的话,似乎不假。

儿子将平日耳闻的字词,努力地通过声带和舌腔的协调,发出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音节,很快就从叠字爸爸妈妈进化到常用单字和语汇。此番跳跃式的语言进展,也许源自于儿子一出生,就被我们乐在其中的独角戏所感染了吧!如今总算轮到他上阵,娱乐我们了。

当儿子逐渐意识到语言的力量,对于每个入耳的词语,一律不放过,老爱重复,再重复。他像是一台电报式的对讲机,经常以词代句。“爸爸,请我,好吗?”“公园,妹妹,握手。”“墙壁,硬硬,敲到,哇哇哭。”

有一次儿子在床沿乱跳,我赶紧提醒他此举危险,他竟回嘴:“开玩笑!”天啊,这是顶撞我的话?还是他对自己太自信?我听了好气又好笑,后来辗转才恍然,是孩子的爸曾经说过:“危险哦,跌倒可不是开玩笑的!”这种省略了助词副词介词的笑话,应该是学话娃最常幽父母一默的拿手把戏吧!

尔后儿子产生了连接概念,不再一味地鹦鹉学舌,会依据不同情境说出相应的话。若我说响雷了,他就接:“下雨”;我说天黑了,他说:“晚上”。看我睡前没多加一件衣,他就说:“感冒。”看见蚂蚁在地上乱窜挡了他的路,他就说:“请让开。”

日久有功,他能讲的句子越来越长,两岁以后,几乎是无所不言,能够简述自己的需求和想法。

当他学会了类比句,语句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姿。这边厢看爸爸理了个新发型,他喜滋滋地说:“像哥哥一样。”那边厢看我换了件新装,他也乐融融地说:“像姐姐一样。”我们听得飘飘然,当初只懂得咿呀哟哇的襁褓儿,已足够长大得讨好人家了!

不仅如此,儿子更摸到了讨价还价的门道。“最后一下下,一下下就好!”“最后一次,真的!”他的苦缠哀求,软磨硬泡,总是叫我们狠不下心,不让他再玩一下水、再看一出动画片、再读一本故事书、再唱一遍睡前歌。

我们在家跟儿子说华语,但一次他竟冒出一句广东话:“阿辉担桥。”我百思不得其解,他从哪学来这么“高深”的广东话?细听揣测良久,好不容易才弄懂,原来是幼儿园里学来的“I am fine, thank you!”因此当他唱起英文版的《小星星》 “听歌,听歌,绿豆沙。”我们也没那么大惊小怪了。

儿子进入好奇宝宝的阶段,是他两岁三个月的时候。“狗狗,你做什么?你要去哪里?你是男孩还是女孩?” 前因后果,是他最关心的课题。“雪人不见了,因为?”“下雨不可以出去玩,不然的话就?”尽管我们偶尔会被一些无厘头的问题疲劳轰炸,但那双寻求答案的眼神里,尽是一股急欲探知世界的热情,叫人不忍浇熄。

儿子如今对答如流,显得早慧,但学说话,毕竟只是学习项目里的其中一个起点,即使比人快一步,也未必保障前景一片坦途。现在话多固然可嘉,但是话好,才是必须攀爬的另一个高峰。言行在于美,不贵多。说话的温度掌握好,利人亦利己,这是我对儿子的期许,也是对自己的提醒。§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